青山如黛醉“可邑”

视频由本报记者杜星霖、通讯员包锐倩、红河州局(公司)联合制作

乡村名片:可邑村位于国道246沿线,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西三镇的彝族聚居村,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。在红河州烟草专卖局(公司)帮扶下,可邑村生产生活用水得到保障、旅游产业得以发展,如今已成为“民族生态文化旅游村”。

草长莺飞、山林隐石。3月3日,当第一缕晨光照在薄雾氤氲的青山上,伴随着几声鸡鸣犬吠,镶嵌在大山深处的可邑村,醒了。

同“世外桃源”般的村落一同醒来的,还有村民陈占春。他和妻子匆匆吃过早饭,便“各奔东西”——陈占春要去小镇上修房搬瓦,妻子则穿上民族服饰,到表演队准备彝族三弦舞“阿细跳月”的表演。

青山如黛醉“可邑”

早上9点多,当日第一波游客来到村口,这个美丽的彝家小山村,开启了忙碌的一天。

“别看我们这个地方不大,却能见到南来往北的游客,这段时间以四川、山东、安徽、吉林的游客居多。”陈占春有些骄傲地说,村里的很多乡亲在闲暇之余做起了餐饮、民俗等旅游相关产业,腰包鼓了,生活的底气也足了。

可邑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西三镇,是彝族阿细人聚居村,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。

可邑,在阿细语里意为“吉祥如意的地方”。陈占春早年担任过可邑村党支部书记,他笑着告诉记者,可邑村是著名的彝族三弦舞“阿细跳月”的发祥地之一,村里女子人人善绣,男子个个能舞。如今,可邑村集“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”“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”“全国100个最美休闲乡村”等名片于一身,每年春节期间日接待游客上万人次。

“这些年的变化可真大啊!”陈占春感叹道。明黄色的民族建筑错落有致,亭台水榭点缀其间,绿意葱葱的嫩芽伸出枝头,乡亲们热火朝天地做着自己的“活计”,到处生机盎然。

这里的变化有多大?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彝族同胞们感受最为深切。

村民龙秀芬就是见证者之一。

她告诉记者,2013年以前,这里还是一个地处深山、贫穷落后的小村落。风光秀美、好山好树的“吉祥村”却留不住水。乡亲们只能到十多公里外的地方拉水,人畜共用饮用水是村里常见的现象,更不要提拿出多余的水从事农业生产。没有水,生活难以保障,发展更是无从谈起。

“那时候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吃上干净的水。”龙秀芬说出了可邑人的心声。

2014年,红河州烟草专卖局(公司)积极争取多方支持,将村子旁花口龙潭的水通过三级提灌引流到可邑村,并在西三镇铺设饮水管网,建设烟水配套项目15项,项目总投资1529.56万元,其中烟草行业补贴1330.02万元,全村1564亩耕地的生产用水得到了保障。

种下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。水通了,森林酒店、帐篷酒店等项目接踵而至;水通了,旅游专线、水景观、索桥、栈道、彝族阿细博物馆等配套设施陆续建成,“民族生态文化旅游村”加速成型。

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加持下,可邑村被列为红河州美丽家园建设示范村。村里的老房子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提升,32户村民的危房得以拆除重建。

拆危房、盖新房,除了当地补助,可邑村乡亲们的建房款,大部分来自多年的种烟积累。

2017年,可邑村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烟农过硬的烟叶种植烘烤技术,被红河州局(公司)列为高端特色烟叶项目区,当年实现烟农户均收入4.54万元。

为了进一步激发当地发展活力,红河州局(公司)还积极探索推动西三烟站党支部和可邑村小组党支部联建,引导成立西三烟农合作社,围绕民族特色推动烤烟种植、旅游服务等深度融合,在核桃、骨头参种植和生态养殖等方面进行合作尝试,不断丰富乡村振兴的“可邑实践”。

红河烟草人深知绿水青山对于可邑的重大意义,他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,将绿色防控措施从烤烟种植辐射至大农业生产。古树参天,森林茂密,土壤洁净、空气清新,游客流连忘返。

“再过一段时间,我们就得放下手里的工作,准备去移栽了。”村民月杨生笑着说,虽然日子越来越好过,但伴随着他们致富成长的“金叶子”丢不得。

“彝山美彝山好,白云悠悠绕山走……”夜幕降临,大三弦和竹笛奏响了“阿细跳月”欢快的旋律,游客们也陆续加入篝火晚会中来,所有人发自内心地欢笑,这欢笑,预示着更加美好的明天……

如果觉得本文对您有用,欢迎在下方点赞评论。
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红烽烟都立场,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!
文章链接:
https://www.zjhongfeng.cc/news/261749.html